为落实新课标精神,积极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将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吸收到音乐课程中来,5月23日在淄博中学举行了全市高中“非遗进校园”教学专题研讨会。会议以“打造非遗美育课程,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展示了公开课,进行了专题发言,组织了学生社团表演。作为承办学校,淄博中学特邀请到了蒲松龄的后人蒲章俊老先生和聊斋俚曲传承人、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团长邹琦老师参与此次活动,蒲老先生还进行了专题讲座。会议精彩纷呈,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淄博四中何萌老师带来的公开课《聊斋曲牌“金纽丝”》。课上,何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了聊斋俚曲曲牌“金纽丝”,利用学生的历史、文学、音乐等知识储备综合地分析了聊斋俚曲曲牌“金纽丝”的艺术特点。教学中,着重介绍聊斋俚曲的旋律、词作手法、演唱特点以及方言的运用,一步步拉进学生与聊斋俚曲的距离。课堂上,学生不仅深入地学到了聊斋俚曲的相关知识,还学会了唱俚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何老师提到聊斋俚曲的现状,呼吁同学们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同学说可以开展社团活动,进行俚曲新唱,吸引年轻人;还有同学说利用网络平台,给聊斋俚曲更多的展示机会,让给你更多的人听到她,了解她,喜欢她。何老师的这节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教授了学生研究学习聊斋俚曲的方法,给“非遗进校园”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范本,操作性很强。
淄博中学孙铭梓老师进行了《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阶段聊斋俚曲课程研究》的专题发言,孙老师通过课题申报立项、专家引领展开研究、形成成果、尚需完善之处四个方面,对于课题组在前期和中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分享,尤其提到了音乐课和语文课对于聊斋俚曲的课程研究和课堂实施,目前已经形成了部分校本课程,聊斋俚曲的授课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孙老师的发言为“非遗进校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鼓舞着所有老师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最后孙提出了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为下一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淄博中学聊斋俚曲社团的学生表演了聊斋俚曲传统曲牌《迓迓油》和根据曲牌《金纽丝》创编的俚曲新唱《魅力淄博》,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俚曲新唱,不仅让老师们眼前一亮,也拉近了聊斋俚曲与年轻人的距离。学生表演虽然略显青涩,但是表演中透露出的热爱和激情,让在座的老师们看到了新一代青年对“非遗”的传承之志。
蒲松龄后人蒲章俊老先生进行了《聊斋俚曲的历史渊源与曲牌演唱》的专家讲座。蒲老先生对现有聊斋俚曲的历史渊源、曲牌种类、唱腔、旋律音乐特点、文本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精准的讲解,运用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参会老师和同学们对聊斋俚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聊斋俚曲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撑。蒲老先生充分肯定了“非遗进校园”课程,也呼吁更多地人参与到聊斋俚曲进校园中来,让聊斋俚曲能够发扬光大。最后,蒲老先生《耍孩儿》的演唱,让人难忘,难忘悠扬的歌声,更难忘谆谆教诲。
研讨会的最后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杨成老师进行了活动总结。杨老师指出依据音乐课标“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吸收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进一步接受乡土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意识”,聊斋俚曲作为淄博本土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学唱聊斋俚曲有助于学生对家乡文化、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上台进行聊斋俚曲展示有利于提升学生舞台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师生在学习聊斋俚曲、研究聊斋俚曲的过程中有利于树立传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识。
通过本次专题教研活动,我市高中音乐教师对非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责任。此次活动必将推动非遗美育课程的打造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真正将地方音乐和地方艺术课程化、课题化!